高校食堂“鸭鼠之谜”,揭开了谁的遮羞布?

高校食堂“鸭鼠之谜”,揭开了谁的遮羞布?

6月3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官微通报一学生在食堂用餐时吃的鸭头疑似老鼠头后,“鸭鼠之谜”持续发酵。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情况报告后,第一时间派出执法人员到学院开展调查、问询,对食品留样进行采样检测,经过反复对比,最终确认异物为鸭脖,当事人也在现场对视频内容进行澄清。

纵使有多方回应,舆论场依然沸沸扬扬,不少网友质疑“指鼠为鸭”。现涉事窗口已无人问津。此外,该学校食堂几乎每个月都有大量投诉,钢丝球、毛发、小虫子等异物屡见不鲜。7日上午,江西省教育厅回应称,相关处室已经介入该事件。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6月4日0时至6月8日10时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223480条。从数据趋势图来看,该舆情从6月4日开始发酵,6月7日达到舆情高峰。



舆论观点


媒体观点

1.新京报:到底是鼠是鸭,不该这么难查

回应和曝光并不“对等”。网民看到的是有冲击力的画面;但回应只有“这就是鸭脖”的文字结论。视频的表现力远超文字,也提出了更多问题,但回应文字却没有提供信息量匹配的证明。加之过程中还传出有校方工作人员控评。这些,都让通报的公信力问题雪上加霜。

所以该事件其实是有启发意义的,取信于舆论,不只是说了什么,也要看怎么说。回应舆论应该是个证据、逻辑、结论紧密联系的整体,是个信息丰富的综合表述。如何学会和公众有效沟通,显然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中原盾:多方澄清高校食堂吃出“老鼠头”,网友为何“不买账”?

首先,回应视频中出现“老鼠头”嫌疑,没有给出一条客观、详实又令人信服的检验结果。无论是拍摄视频的同学进行澄清,还是市场监管部门的第一时间回应,给人留下的是“口说无凭”之感。其次,为了尽快平息公共舆论,涉事高校居然要求学生在其官微下刷屏控评,严重破坏了公众对学校的信任度,让人不禁猜想该举措背后的“深层原因”。公众已然由“是不是老鼠头”转向了对学校操作手法、处事思维与公信力的声讨,强烈地冲击着涉事学校的名誉、形象等。

3.中工网:鼠头还是鸭脖?有证据才有真相和公信力

引发网友疑虑的主要是饭菜中的异物与老鼠头相似程度过高,而与鸭脖相似程度过低。而点燃网民情绪则是涉事学校和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欠妥。如今事件的焦点已经不仅仅在于食品卫生问题,还上升到了公信力问题。公信力归根到底是信任问题,需要用事实和真相去维护,如若缺乏证据又急于澄清,只会让“辟谣”变“造谣”,让怀疑的种子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网民观点


1.质疑有关单位回应缺乏公信力,是否破罐子破摔

从网友曝光的图片和视频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食物疑似老鼠牙齿,与日常食用的鸭脖不符。对于舆论关注的关键性信息,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在通报和回应中也只字未提,在强有力的证明前提下,如此通报无法回应舆论关切,反而加深了舆论质疑,损伤了公信力。

2.为何食品安全如此重要却又再三拉响警报

学校食堂出问题,往小了说是学校管理不严有纰漏,往大了说这便是关系到学生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绝非儿戏。而涉事学校早在2021年就曾被媒体报道过老鼠进食堂后厨的事件,为何食品问题屡禁不止。

3.校方回应套路陈旧,证据链条不完善

学校应该先固定证据,找第三方调查公布结论,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可学校为了尽快平息舆论,自己先通报得出结果,还拉着当事学生一起表态,这就把整个事情的顺序搞反了。没有完全切中舆论的诉求,所以也很难彻底打消一些人的质疑。

4.质疑相关部门办事效率低,斥责“鸭脖和鼠头真的很难分辨吗”

网友认为两个相差如此巨大的物种,把原物图片多角度拍摄,现场证明就可以了解疑问。送去相关部门检测且耗时3-5天实属画蛇添足。同时,质疑市监部门收到的异物或是被掉包顶替的鸭脖。


舆情总结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本应是政府和民众最结实的底线,是美好生活的基础。“鸭头鼠代”等食品问题频发一次又一次蚕食政府的公信力,同时此次事件给整个餐饮行业再次敲响了警钟。

民众要看到,新食品安全法”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原则,不只是写在纸上,公众的注意力和部门的执法态度,也不会被一时一事的表态牵着鼻子走。

每一家餐饮行业都需要以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主动打开后厨,让食品卫生看得见;填补管理漏洞,消除卫生死角,让舌尖安全有保障,方可不负消费者的信任与期待。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产品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zxl@boryou.com      zcb@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45-17:45,节假日休息

QR coce